科研进展
  • 海洋所研究发现在我国近海形成大规模赤潮的球形棕囊藻为独立生态型

    2022-04-07

    球形棕囊藻是一种重要的有害藻华肇事种,在欧洲北海和东南海海域经常形成赤潮。1997年,我国东南沿海首次发生球形棕囊藻赤潮。之后,我国近海多次暴发球形棕囊藻形成的大规模赤潮,造成大量养殖生物死亡,威胁核电运行安全,受到各级...

  • 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项目召开中期检查会

    2022-03-30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的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项目中期检查会议采用线上方式召开,共计70余人参会。

  • 海洋所在石莼属绿潮海藻细胞器基因组进化方面获新进展

    2022-03-17

    石莼属(Ulva)海藻是一类在全球海域广泛分布的大型绿藻,属内物种多样性高,种内藻体形态多样性高。在富营养化的水域环境中,这类机会主义海藻可以暴发性生长形成绿潮。在全球范围内,绿潮已成为常态化的生态灾害。在我国,绿潮近些...

  • 国内首套全球海洋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数据产品正式发布

    2022-03-09

    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宋金明团队设计的国内首套全球海洋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数据产品正式发布。该产品基于逐步前反馈神经网络(Stepwise FFNN)的pCO2数据产品重构算法,构建了1992年1月至2019年7月全球大洋表层海水pCO2格点...

  • 海洋所研究构建松江鲈鱼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

    2022-02-18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课题组独立完成的论文“A high-quality chromosome-level genome of the endangered roughskin sculpin provides insights into its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

  • 海洋所研究发现黄海绿潮可能促进抑食金球藻生长

    2022-02-14

    2007年,南黄海海域首次出现浒苔(Ulva prolifera)形成的绿潮,到目前为止绿潮已连续15年暴发。每年绿潮发生过程中,都有大量绿藻在南黄海沿海一线堆积,对沿海地区旅游业和养殖业等社会经济活动构成严重威胁。然而,在大规模绿潮暴...

  • “耐温速生刺参新品种精准选育与产业化应用”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2022-02-14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又称刺参,具有补肾、益精、养血等功效,药食同源,营养价值极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珍品之一。《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20年全国刺参养殖面积为24.28万公顷,占全国海水养殖面积的12...

  • 海洋所在脉红螺变态调控机制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2022-01-25

    变态过程是海洋贝类从幼虫向成体转变的重要发育阶段。变态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贝类的存活,对自然海区中贝类的种群数量变动、分布和资源补充有重要影响和生态学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分析技术查明了脉红...

  • Cell子刊发表海洋所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新观点

    2022-01-04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子刊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IF 17.6)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宋浩博士、张涛研究员和美国夏威夷大学Michael Hadfield教授共同撰写的观点性文章《Metamorphosis in warming oceans: a microbe-larva ...

  • 国家标准《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GB/T 40946-2021)正式发布

    2021-12-10

    11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2021年第14号国家标准公告,《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GB/T 40946-2021)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将于2022年6月1日起实施。12月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召开重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