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有害藻和藻毒素”学术沙龙顺利召开

  日前,由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JOL) 编辑部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科技编辑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近海有害藻和藻毒素”学术沙龙顺利召开,230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和寇享学术直播平台线上参会。 

JOL主编孙松研究员主持会议 

  有害藻华领域资深专家暨南大学齐雨藻教授、中科院海洋所周名江研究员和香港大学何建宗教授特邀出席,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的七位专家作报告。学术沙龙由JOL主编、中科院海洋所孙松研究员主持。 

颜天研究员作报告

  中科院海洋所颜天研究员首先概括介绍了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微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的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和实施方案,汇总项目组成员自2019年至2022年在中国黄渤海、东海、南海及其重要赤潮区、绿潮区通过大面和连续站位调查,基于大量有毒有害微藻、休眠体、致灾大型海藻、藻毒素和环境要素数据,和重要藻种培养系及其形态、分子序列、色素、毒性等生物学特征数据集,并构建开放数据库所获得的主要进展和创新成果,以及对国家相关部门的海产品安全管理、绿潮源头防控策略的支撑作用。 

专家报告 

  暨南大学吕颂辉教授的报告“甲藻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在海洋有害藻华研究中的重要性”结合近年来我国有害甲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阐述在新技术引领下,有毒有害甲藻种间及种下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谭志军研究员的报告围绕“贝类毒素安全评价与防控技术”展开,从贝类毒素沾染所引发的人类健康风险出发,阐述本团队所开展的识别技术、风险评估及风险防控工作进展,并以秦皇岛贻贝中毒高发的预警预测工作为例,报告在这一海区所构建的链式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陈军辉研究员做了题为“典型海湾水生环境藻毒素化学多样性及环境影响因素”的精彩报告,对我国近海典型海湾(莱州湾为例)水生环境中海洋藻毒素的检测、化学多样性、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等进行介绍;暨南大学王朝晖教授的报告“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与赤潮发生潜势”对孢囊的概念及孢囊研究意义、孢囊与赤潮生消关系、我国沿海甲藻孢囊的分布与赤潮发生潜势等进行了概述,并对孢囊研究前沿及今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中科院海洋所姜鹏研究员介绍道:“通过基础性调查专项的实施,在中国沿海已检出高比例的石莼属新记录种,证实该属的物种组成与地理分布特征已发生显著改变,发现部分入侵种已引发严重绿潮”本报告“中国沿海石莼属绿藻的生物入侵与绿潮风险”选择代表性种类,介绍其分布格局、繁殖方式、扩散模式与绿潮风险;中科院海洋所孔凡洲副研究员介绍了“海州湾赤潮发生特征和变化趋势”,报告以20209月发生的绕顶塔卡藻(Takayama acrotrocha)和伊姆裸甲藻(Gymnodinium impudicum)赤潮为例,应用电镜、分子序列、色素和毒素检测等手段准确鉴定了赤潮原因种,分析了两种赤潮藻的分布动态及环境适应性。 

项目专家组点评

  报告环节结束后,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专家组的三位资深专家和JOL主编对本次学术沙龙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充分肯定了各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和精彩报告,并对我国有害藻华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图/文 文献信息中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