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顺利通过课题中期检查

  日前,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课题中期检查会暨2021年度进展会议在青岛召开。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持,参加单位包括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0家单位。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专家组、依托部门领导、依托单位领导和专家及项目组成员共计90余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 

  项目旨在厘清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种与藻毒素的总体分布规律,解决有毒有害藻种快速准确鉴定的技术难题,满足科研、管理和公众的信息共享需求,为我国赤潮和绿潮的监测防控以及海产品的食用安全管理提供系统的基础数据。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处长王祎致辞并介绍了基础资源专项管理相关规定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数学与交叉科学处处长段晓男代表依托部门致辞并强调支持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李超伦代表项目主持单位致辞并表示研究所将继续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 

项目首席介绍项目中期进展

  首席科学家颜天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中期总体执行情况和亮点工作。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实施,截至目前共进行了2637个站位调查,获得样品4066个,分析藻类数据10169个、毒素数据14630个、环境数据3055个,利用分子序列分析获得微藻OTU 7731个,注释有毒有害藻种24440个。项目科学家们查明了中国近海有毒有害藻和藻毒素分布增加、危害加剧的现状,发现中国近海新记录有毒有害藻种20种,新种3种,大型藻石莼属7个新记录种,新记录甲藻孢囊17种,发现软骨藻酸(DA)毒素开始广泛分布;针对引发秦皇岛海域贻贝中毒事件的有毒藻及藻毒素的调查成果已为国家相关部门的海产品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提交的多项报告被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采纳和应用;获得的2019年、2020年、2021年南黄海浒苔绿潮关键过程的现场数据,为国家绿潮防控行动的科学评估提供了基础,参加各级政府防控专家研讨会,并向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交科技咨询报告。已发表论文67篇,其中SCI论文56篇,第一标注34篇,专著1部,申请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项,正在海湖英文期刊《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组织出版“Harmful algae and algal toxin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China”的项目专辑。 

项目专家组组长陈宜瑜院士线上听取课题报告

  课题中期检查会由专家组组长陈宜瑜院士主持,七位课题负责人依次汇报了各课题的实施进展情况。专家组听取了报告,对各课题研究进展表示充分肯定,并就课题间沟通交流、数据的统一呈现形式、有毒有害藻数据库的完善和开放运行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经项目组十位专家评议打分,各课题进展均达到预期阶段目标,部分超额完成考核指标,中期检查成绩均获优通过。 

参会人员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