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现有固定工作人员7名,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1人。博士后5人,研究生17名。
主要从事海洋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防控等方面研究,包括:有害藻华的防控机理和应急处置技术方法、近海富营养化的形成机制与评价方法、海洋富营养化与海洋污染的环境生态效应等。
本课题组在有害藻华防控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有害藻华(在海洋中又称为赤潮)是一种全球性海洋生态灾害,对近海养殖、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危害,亟待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针对目前国际上粘土治理有害藻华效率低、用量大的技术难题,本课题组首次将胶体化学理论应用于粘土颗粒与藻华生物细胞的絮凝作用研究,建立了粘土矿物絮凝藻华生物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旨在提高粘土絮凝藻华生物效率的粘土表面改性理论,成功解决了国内外长期以来粘土治理有害藻华效率低、影响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难题。制备出系列高效改性粘土,提高有害藻华治理效率几十至几百倍,成为目前国际上治理效率最高的粘土体系,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
|
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多个海域开展广泛应用。作为我国《赤潮灾害处理技术指南》(GB/T 30743-2014)中的标准方法,改性粘土技术纳入我国沿海13省市赤潮应急预案,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北部湾等20多个水域近百个用户得到广泛应用,成功保障了我国沿海核电等重大工程、主场外交等重要活动、旅游养殖等敏感水域的生态环境安全2017年至今,研发的赤潮治理系列材料和配套装备成功走出国门,出口美国、智利、新加坡等国,成为目前我国为数不多、走出国门的环保技术,彰显了我国在国际有害藻华治理领域的引领地位。
| |
课题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国际专家评价改性粘土技术:“EXCELLENT, the idea is NOVEL, broadly useful and applicable to the international”。前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赤潮工作组主席Don Anderson博士曾在“Nature”发表文章介绍了这一成果,并称赞该技术团队为“国际赤潮治理领域的引领者(a world leader);2002年该成果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近岸有害赤潮监测与管理对策》一书,成为世界范围内有害藻华治理的主要推荐方法;2010年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出版的“中日科技前沿”一书中,撰文介绍。 国外评价称改性粘土是“中国制造的赤潮灭火器”;我国科技部网站介绍“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携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走进智利,为两国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务实合作树立了良好示范”。
本课题组还致力我国近海典型海域的富营养化形成机制与评价方法、产生的环境效应及防控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率先建立了适用于我国近海第二代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开展近海富营养化形成机制、评估方法、综合防控等方面研究,完成了UNEP西北太沿海国家富营养化评估报告,极大提升了我国近海富营养化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目前,课题组成员承担着包括国家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青年基金、山东省“健康海洋”技术创新工程专项及多个地方政府项目共2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发明专利12项、实用性专利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专利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以及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0多项。
本课题组导师情况:
导师姓名 | 招生类别 | 招生专业 |
俞志明 | 博士生、硕士生 | 海洋生态学、环境科学 |
宋秀贤 | 博士生、硕士生 | 环境科学、海洋生态学 |
曹西华 | 硕士生 | 海洋化学、环境科学 |
备注:表格招生信息仅作参考,实际以每年公布招生指标和计划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