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天
颜天,女,1969年1月生,研究员。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96-1997年在德国Biologische Anstalt Helgoland开展合作研究,1999--2000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任访问学者,2009-2010年在香港公开大学、裘搓基金任访问学者,目前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2018-2023年),先后承担了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项目“多源性有害藻华形成的关键过程与灾害防控”课题、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黄海海域大规模绿潮成因与应对策略”课题、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有害藻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课题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以及省科技攻关项目。在Aquaculture, MER, MPB, ECSS, HA等期刊发表论文110篇,获科技部973先进个人称号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研究方向:有害藻华与海洋生态毒理学
研究成果:在多种类型有害藻华的发生机制、危害效应和致毒机理,以及海洋污染物毒性机制等方面成绩突出。
以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代表种和关键种、以及海水养殖生物不同门类重要种类为测试生物,建立了多营养级生物海洋生态毒理学测试平台,系统研究了原油、有机锡等污染物对生物胚胎、幼体到成体各阶段的生态效应和机制,利用该测试平台进行了几种典型有毒有害微藻如亚历山大藻、米氏凯伦藻、抑食金球藻、剧毒卡尔藻、东海原甲藻的毒性机制系统研究,对有害藻华的生态危害机制提出了新的科学认识,从物质和能量传递角度发现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大规模赤潮,会影响紫贻贝幼贝和中华哲水蚤的相应食物链中能流和物流的传递,提出了低氧和藻华等环境胁迫下生物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响应机制,查明了导致亿元以上损失的渤海扇贝滞长和20亿元损失的福建盘鲍大规模死亡的藻华危害机制;基于藻体营养缺失而危害浮游动物关键种存活和繁殖的发现,明确东海特大原甲藻赤潮对生态系统和资源的影响机理;从生态学与海洋学的角度出发组织多学科研究,掌握了黄海浒苔绿潮在苏北浅滩定生、入海漂浮、进入南黄海形成大规模绿潮的主要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并提出了绿潮防控的方案,推动并率先开展中国近海金潮暴发机制和影响研究。
招生方向:有害藻华与海洋生态毒理学
招生类别:硕士研究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