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组介绍

  

 

  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究团队是在贝类学家张福绥院士组建的贝类实验生态学实验室的基础上拓展而成。张福绥院士是海洋生物学家,水产养殖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海洋贝类实验生态学、贝类养殖生物学和贝类人工繁殖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奠基性和原创性成果,被沿海渔、农民尊称为“扇贝之父”。在张福绥院士的带领下,以李淑英、刘祥生、马江湖、亓铃欣和何义朝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核心成员的研究团队,创建了自然苗场构建技术,率先将贻贝育苗工程化,推动我国贻贝养殖业的发展;引进了美国海湾扇贝,创建了一套工程化育苗与养成技术,推动了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引进了墨西哥湾扇贝,促进南海扇贝产业发展。近年来,张福绥院士坚持仍“老骥伏枥”,密切关注中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种质、病害、环境和产品质量四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措施,为推进我国科技兴海战略作出了不懈努力。 

  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究团队以“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与“养殖生态学原理与关键技术”为研究主线,共有增养殖设施与技术、良种选育、行为特征和分子机制、生境修复和资源修复等方向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12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1人、工程技术人员4人,博士后8人。组建了一支年富力强、人员结构合理、富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的团队。团队高度重视院地合作,构建了装备齐全的实验室和多个现场实验基地,实现了“研究-示范-产业化”三结合。 

  截止2019年8月,团队培养博士毕业生43名,硕士毕业生20名。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著作《刺参生物学—理论与实践》、《Th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History, Biology and Aquaculture》、《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海南岛潮间带物种资源调查与研究》、《北部湾(广东-广西)潮间带物种资源调查与研究》等13部。先后主持或承担了“ 973 ”项目、“ 863 ”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近90项,并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2011)、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2005、2014)和二等奖1项(2012)、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2)、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项(2006、2008)、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二等奖1项(2014)、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第一名1项(2017)、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17),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7)、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2016)和福建莆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5)。 

 

  本课题组导师情况: 

导师姓名 

招生类别  

招生专业  

杨红生 

博士生、硕士生 

海洋生态学 

张 涛 

博士生、硕士生 

海洋生态学 

周 毅 

博士生、硕士生 

海洋生态学 

张立斌 

硕士生 

海洋生态学 

孙丽娜 

硕士生 

海洋生态学 

  备注:表格招生信息仅作参考,实际以每年公布招生指标和计划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