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Environmental Microbiome期刊刊登了徐奎栋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深海浮游纤毛虫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深度的功能策略变化。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北太平洋海山生物多样性调查航次获得的标本,沙忠利研究团队目前发现托虾科3新种:秃额莱伯虾Lebbeus cultrirostris Wang, Sha & Sun, 2023,科学莱伯虾Lebbeus kexuei Wang, Sha & Sun, 2023和大齿莱伯虾L...
近日,国际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Nature Index) 刊发海洋所徐奎栋研究组关于营养盐与蓝细菌-异养细菌互作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寡营养大洋区域营养盐浓度对蓝细菌-异养细菌相互作用关系...
近日,海洋所沙忠利团队在甲壳动物适应深海热液、冷泉环境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于深海研究领域重要国际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
南海临近世界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珊瑚大三角”,作为印太交汇区的一个边缘海,是连接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间海洋生物扩散的关键区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科研团队开展了多次南海海洋调查和采样工作。...
本研究结合环境DNA的高通量测序和跨域生物网络构建,开展了冷泉生态系统中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在食物网中作用的研究,勾勒出冷泉食物网的主要成分,并明确真核微生物如何参与到食物网的能量传递。
近日,国际环境科学与生态学TOP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在线发表了题为“Future climate change accelerates the invasive rhythm of alien marine speci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invasive potential of the world's aquaculture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德超副研究员和华中农业大学李旭东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员和华中农业大学郑金水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