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创新群体项目在结题考核中获得优秀。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荣华研究团队在中高纬度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 (IF=6.66) 上。
最近,中科院海洋所袁东亮团队与德国汉堡大学科研团队合作,评估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东部近海跨陆架输运和埋碳通量及其变化趋势,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在国际气候学研究学术期刊Climate Dynamics在线发表。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尹宝树课题组联合澳大利亚联邦工业组织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学专家Jim Greenwood以及中科院海洋所赤潮专家于仁成研究员,在大洋生源物质输入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认识,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 IOD)是热带印度洋年际气候变化的主要模态,对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IOD与ENSO(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又有一定的独立性。2019和2016年发生了极端的正、负IOD事件,但热带太...
气候模式系统性误差是导致未来气候变化评估存在很大不确定的主要原因,因此模式误差的起因和影响已经成为国际气候模式对比计划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中科院海洋所张荣华课题组朱聿超副研究员等人利用最新发布的CMIP6数据,结合湍流观...
海洋热浪是极端海洋天气气候事件,对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课题组胡石建研究员等人基于长期观测研究,在海洋热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发现在热带西太平洋存在超强次表层海洋...
海洋中为什么存在如此缤纷多彩的物理现象,又是什么维系了它们在海洋中驻足的“寿命”?这是物理海洋学有待回答一个基本问题。海洋是一个输入-耗散能量级联系统:风在海盆尺度上驱动大洋环流,输入的能量经历多尺度串级,最终在毫米尺...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组贾凡副研究员与中国海洋大学、澳大利亚、美国相关学者合作,在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Enhanced North Pacific impact on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under gre...
近日,中科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王凡团队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获得了全球大部分海区的斜压不稳定特征,并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表层和底层强、中间弱的类Eady型,表层最强、向底层递减的类Charney型(Charney_s),底层最强、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