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员团队围绕盐度与ENSO非对称性动力学机制方面开展系列研究,并首次从海洋盐度的新视角,揭示了其对ENSO非对称性的贡献,丰富和加深了对ENSO复杂性特征的理解,对完善ENSO动力学理论和进一步提高ENSO预报...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员、IEEE Fellow李晓峰领衔,国内多家海洋科研单位人员组成的人工智能海洋学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基于多源数据驱动,利用人工智能迁移学习技术融合实验室、浮标和遥感数据,构建了内孤立波振幅反演模型...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团队联合菲律宾大学Cesar Villanoy教授,基于团队在菲律宾海深海潜标阵列获取的长期、直接测流数据,揭示了菲律宾吕宋岛以东海域西边界流——黑潮和吕宋潜流的空间结构和变化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
尹宝树研究团队通过改进的波射线追踪及多波干涉模型,结合精细化潮-流耦合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西太平洋全日内潮长距离传播路径的动力调制机制,量化对比了地转β效应、环流折射和波-波干涉的相对贡献;进一步通过数值刻画和理论解译...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袁东亮研究团队在印尼贯穿流(ITF)源区环流观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以确凿观测数据证实太平洋热带环流的西边界流棉兰老流在西太平洋-印尼海源区海域有强烈的季节性摆动,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J. Phys. ...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创新群体项目在结题考核中获得优秀。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荣华研究团队在中高纬度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 (IF=6.66) 上。
最近,中科院海洋所袁东亮团队与德国汉堡大学科研团队合作,评估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东部近海跨陆架输运和埋碳通量及其变化趋势,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在国际气候学研究学术期刊Climate Dynamics在线发表。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尹宝树课题组联合澳大利亚联邦工业组织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学专家Jim Greenwood以及中科院海洋所赤潮专家于仁成研究员,在大洋生源物质输入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认识,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 IOD)是热带印度洋年际气候变化的主要模态,对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IOD与ENSO(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又有一定的独立性。2019和2016年发生了极端的正、负IOD事件,但热带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