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为什么存在如此缤纷多彩的物理现象,又是什么维系了它们在海洋中驻足的“寿命”?这是物理海洋学有待回答一个基本问题。海洋是一个输入-耗散能量级联系统:风在海盆尺度上驱动大洋环流,输入的能量经历多尺度串级,最终在毫米尺...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组贾凡副研究员与中国海洋大学、澳大利亚、美国相关学者合作,在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Enhanced North Pacific impact on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under gre...
近日,中科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王凡团队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获得了全球大部分海区的斜压不稳定特征,并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表层和底层强、中间弱的类Eady型,表层最强、向底层递减的类Charney型(Charney_s),底层最强、向表...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甘剑平教授团队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mes C. McWilliams院士,在内潮和黑潮跨尺度作用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首次明确了吕宋海峡三种黑潮入侵模态与内潮能量场的动力...
传统海洋雷达高度计卫星具有覆盖全球的优势,但难以分辨海面较小尺度上的变化。干涉测量比直接测量在测量小量变化方面有巨大优势,这是由于干涉测量能够把被观测距离的微小变化转化为易于测量的干涉相位变化并加以放大,例如,激光干...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张荣华研究组在印太跨洋盆和气候-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间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最新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和Climate Dynamics上。
近日,中科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尹宝树研究团队通过构建高精度且万米刻画的数值模式,结合卫星高度计和参数化估计,首次给出马里亚纳沟弧盆区内潮三维能量传播和耗散路径,发现马里亚纳海脊是内潮能量主要源地,内潮可长距离辐...
日前,中科院海洋所张荣华、高川、王宏娜与复旦大学陶灵江(原海洋所研究生)共同撰写的《中间型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及其ENSO模拟和预测》专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中科院海洋所李晓峰团队在利用海洋遥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开展内波预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基于多年、多源内波遥感观测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内波遥感大数据信息,实现了基于数据驱动的苏禄-苏拉威西海内波的传播预报,预报模型结...
中尺度涡在海洋中随处可见,其携带了约90%的海洋动能,在经向物质和能量输运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发现,中尺度涡的种类丰富,除了在表层旋转速度最大的表层涡旋,还有在次表层旋转速度最大的次表层涡旋。然而,对于不同结构涡旋的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