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圆满完成黄河口潮间带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组织的黄河口潮间带调查采样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本次调查采样选定黄河口周围8个断面,共48个站位,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型底栖生物、微小型底栖生物、微生物、潮间带鱼类等物种,以及相关沉积物水质环境指标16位工作人员经过近一周的努力,完成全部调查任务。

 调查人员顶着炎炎烈日、背着沉重的采样工具,徒步进入一望无际的滩涂。前行过程中,潮沟是主要阻碍,特别是横在潮滩上的潮沟,无法探知它的深浅,贸然蹚过去有一定的危险。由于许多采样点的低潮带距潮上带超过两三公里,调查人员往往需要提前到达指定地点,赶潮水调查。完成一条断面的调查需要滩涂作业至少6小时。尽管调查过程充满困难和危险,但调查团队不畏艰辛、不惧炎热,虽有人负伤仍坚持工作。在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团队圆满完成了黄河口采样调查工作。

 本次调查共采获黄河口海域潮间带区域大型底栖生物样品96瓶,微小型底栖生物样品426瓶,沉积物样品216份,水样品8份,潮间带鱼类8瓶。此外,还获得了大量影像资料。在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在滩涂上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鸟类,疑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嘴鸥,队员随即联系保护区工作人员对其展开救助。

 通过此次调查,团队初步掌握了黄河口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状况,获得了黄河口潮间带生物的物种组成、数量和沉积物环境等第一手数据,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黄河口潮间带生物多样性调查


黄河口潮间带底栖生物


被救助的红嘴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