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Laboratory of Marine Organism Taxonomy & Phylogeny (MOTP)

 

历史沿革

1950-1997:海洋植物研究室、海洋无脊椎动物研究室、海洋脊椎动物研究室

1997-2002研究室合并成立海洋生物分类区系研究室,各标本室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 

2002-2007研究室与标本馆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

2007至今成立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海洋生物分类、区系和多样性研究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以来孕育和发展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学科70年来,实验室涌现出了曾呈奎、刘瑞玉、郑守仪院士等一大批国际顶尖海洋生物分类学专家,领导了中国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国近海生物种类构成、区系特点和资源状况,为我国海洋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国海洋生物分类和多样性研究的中心和策源地。

目前,汇聚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海洋生物分类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是国内唯一成建制的海洋生物分类研究单元,形成了我国海洋生物门类最齐全、研究力量雄厚的科研团队,涉及了我国几乎所有重要海洋生物门类的分类研究获得大量新发现,已形成重要国际影响,有力推动并彰显了我所具传统特色的海洋生物分类与多样性研究。年来,实验室西太平洋海山、海沟、海盆、热液和冷泉等深海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理学和化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在我国深海生物分类与多样性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顶尖、国际领先水平

截止2023年,我室的分类学者共发表的新分类阶元包含1新亚纲6新科99新属1849新种;其中,自2009至今,发表了2新科1新亚科、20新属345新种。在已出版的中国海藻志615册中,我室主编510册,参编1册;《中国动物志》涉海动物志共46卷中,我室主持编写29卷,参编3卷。

实验室的设立从战略角度保存和发展我国的海洋生物经典分类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深层次的系统发育和演化研究 

发展目标

实验室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本着传承、创新、和谐、发展的基本目标,力争建成为面向全国的海洋生物分类学与系统化研究的中心和服务平台。

研究方向与内容

研究中国海及相邻海域生物区系分类生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变机制环境胁迫状况与保护策略,以及外来入侵种的影响

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生物物种的分子分类学研究及重要/关键海洋生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开展以系统发育和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进化研究。

依托中国馆藏量最大的海洋生物标本馆,进行生物物种、标本和DNA的一体化编码,构建生物鉴定及生物多样性电子信息系统。 

研究重点

中国海及西太平洋的海洋生物区系分类学、生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格局和演变。

海洋生物分子系统学及系统发育重建

海洋生物的环境适应性与演化机制。

人员状况

实验室现有8个课题组,职工46人:研究员9人(含研究员二级2人)副研24助研6博士后7人。博导6人,硕导20人。

目前涉及的海洋生物门类

研究内容包含了细菌、病毒、硅藻、大型海藻、纤毛虫、有孔虫、放射虫、多孔动物、刺胞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苔藓动物、棘皮动物以及海洋鱼类等门类。团队重点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鼓励并协助提供其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以提升研究能力,争取从国内最好,提升为国际知名分类学专家,成为分类学科的中坚骨干力量。已形成国内独特的青年专家群体,新一代分类人才成为国内翘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近年来,随着中院海洋所走向深海大洋研究的战略需要,团队在人员结构、研究经费、研究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提升,有力地助推了研究所开展的西太平洋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探测研究。

平台建设

实验室致力于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生物资源样品保藏设施和鉴定服务系统,拥有亚洲最大的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标本86万号,通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对馆藏标本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并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标本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开展了西太平洋海山、热液和冷泉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建立了我国最大的深海生物资源样品库(含7000号约800种大型动物标本1600余份超低温保存的生物样品、8000株微生物样品),建立了我国最大的海洋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

平台建设目标:建成国家级海洋生物分类鉴定和研究平台,具有海洋生物鉴定资质和权威性;建成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海洋生物资源样品保藏设施和鉴定服务系统以及提供面向国内外的海洋生物分类鉴定服务,提供近海和深海的资源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