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内成员
 研究团队固定工作人员包括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6名,助理研究员1名,成员简介如下:
       赵峰,理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汇泉学者。主要从事海洋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分子多样性研究。近年来,采用eDNA技术,交叉融合水文动力与底质环境等多学科数据,在国际上首次勾勒了近岸到深海真核微生物源汇关系,确定了深海平原与陆架区源汇关系显著;结合大数据分析,解析了水深调控真核微生物分布的机制,提出水深超1000米,真核微生物多样性与水深无显著关系,革新以往认知。迄今,已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篇(包含JCR一区/二区及中科院top期刊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科院人才项目、中科院科技先导专项专题和973项目子课题等多个项目。目前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Frontier in Marine Science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等期刊的editor board成员等。目前为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Microbial Ecology,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SCI期刊特邀审稿人。

詹子锋,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系统分类学,主要从事纤毛虫与深海珊瑚的系统分类、多样性与动物地理学研究。开展了中国海寄生纤毛虫的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建立了1个新亚纲,筛选出适合纤毛虫分子分类的DNA条形码。近年来,主要开展深海珊瑚的生物多样性、系统发育与连通性研究,以及网箱养殖对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影响评估工作。近5年,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为27(含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4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目前为SCI刊物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的特邀审稿人。

吴旭文,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系统分类,主要从事多毛环节动物的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立足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的样品资源,首次对中国海域矶沙蚕科、不倒翁虫科、鳞须沙蚕属等类群做了系统整理和分类修订,对深海种类也开展多样性、系统发育、动物地理学研究。迄今共发表14个新种、9个新纪录种,澄清若干分类悬疑。发表SCI论文15篇,参编专著4部。作为副主编撰写《<海错图>通考》,立足现代生物分类体系对《清宫海错图》的300余物种进行了注解和考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项目。任世界海洋生物登陆(WoRMS)中国节点(ChaRMS)的编辑(负责中国海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第二届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和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参编成员。

李阳,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系统分类学,从事刺胞动物门珊瑚虫纲系统分类、多样性与动物地理学研究。开展了中国海海葵目的分类学与区系特点研究,在修订此前报道的基础上,发现多个新物种和中国海新纪录种,使物种数增至80种;并首次发现报道了其物种多样性“南海最高、黄渤海次之、东海最低”的特殊分布格局。近年致力于西太平洋深水珊瑚虫纲的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研究,发现海葵、石珊瑚、柳珊瑚、海鳃的1新属、10余个新物种。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参加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

史本泽,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主要以海洋底栖生境中最具优势和极高多样性的线虫为研究对象,以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主要手段,在我国陆架海域及西太平洋深海海域开展海洋线虫系统分类及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目前已发表海洋线虫1新属、12新种以及2新组合,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主流刊物上发表13篇研究论文,参编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和特别资助等研究项目共10余项。担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底栖生物学分会副秘书长。

陈旭淼,理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纤毛虫原生动物分类学、个体与系统发育及多样性研究。在我国沿海多种生境展开纤毛虫区系研究,报道近30个新种,建立1新亚目、2新属和1新组合;揭示20余种纤毛虫的个体发育模式,完成百余种纤毛虫DNA素材建库和多基因序列测定,阐明相关类群系统演化中的混乱、长期未明的悬疑;并在黄海和东海潮间带进行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时空演替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一等资助、山东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研究成果形成科研论文35篇(30SCI收录),他引频次近40025篇首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发表于Zoologica Scripta等动物学领域主流刊物;共同主编的《中国腹毛亚纲纤毛虫》于2020年出版,另参编两部专著《南海纤毛虫图谱》和《腹毛类纤毛虫的细胞发生模式》。

李宇航,理学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硅藻系统分类学。主要从事海洋底栖硅藻分类与多样性研究。对西太平洋沿海鞍型藻科、斜纹藻科等重要硅藻类群开展了系统学研究与分类修订,首次揭示鞍型藻科与斜纹藻科系统发育关系,厘定了核心属的划分。迄今共发表硅藻14个新种,3个新组合,5个新记录属,20余个新记录种。近年来重点关注舟形藻科系统分类与多样性研究。在Journal of Phycology等藻类学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20篇。主持或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课题。

孟昭翠,理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海洋微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尤其针对海洋底栖纤毛虫的多样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参与研发了适用于海洋沉积物中纤毛虫等微型生物定量提取与定性分析的新方法,利用新技术手段率先开展了陆架海域底栖纤毛虫及微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特点研究,发现了陆架海域底栖纤毛虫在多样性和功能群构成上的特异性。近年来先后在中国近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及典型生境(山东半岛、南麂列岛、红树林保护区等)进行了底栖纤毛虫多样性及分布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以首作者发表相关论文9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一三五专项等项目,并作为骨干力量参加国家“973”课题、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项目。其中以第3完成人身份获得2012年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