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固定工作人员包括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1人,简介如下:
徐奎栋,男,1969年12月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分类与进化及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较系统地开展了海洋生物的分类学和多样性研究,发现了近百个海洋新物种;带动了深海海山生物多样性探测与研究;创新了海洋底栖生物调查手段,发展了潮间带、陆架和深海的微型和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以及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揭示了驱动多样性和分布的主要因子。现主持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课题等重大项目多项。已发表研究论文199篇,含SCI收录101篇;Springer专著一部,国内专著4部;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国家标准一项、海洋行业标准一项。曾获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4)、2008年山东省青年科技奖、2009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2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4年青岛拔尖人才等。现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008/SC 13/WG 04委员、UNESCO-IOC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OBIS)执委、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 (WoRMS) 编委、WoRMS中国节点负责人、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底栖生物学分会理事长。现为是国际真核微生物领域两大SCI主流期刊: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副主编(2018-2021)、European Journal of Protistology编委(2011-),以及国内外多个期刊的副主编、编委。
类彦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理学博士双学位:2005年获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有机体生命学部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韩国仁荷大学海洋学部理学博士学位。现担任国际SCI期刊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常务副主编,ISO/TC8/WG15 Ocean Negative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ity(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海洋负碳排放与碳中和工作组)主管、召集人,PICES(North Pacific Marine Science Organization 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工作组委员,山东省海洋国际标准创新中心主任,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标准研究中心主任,青岛市碳达峰碳中和专家等职务。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以及国际标准化研究,开展了微体古生物有孔虫和珊瑚等钙质生物环境适应性及基因组学研究,建立了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技术并标准化。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制定项目、国家标准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先导专项以及科技部项目等科研课题50余项。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海洋调查的国际标准ISO 23040:2021,为我国开展海洋领域的国际谈判和调查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含SCI 50多篇),出版专著5部,国家发明专利3项、制定国际标准2部、国家标准7部,行业标准1部(牵头4部,参与5部)。研究成果获得2021 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2021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2021年海洋科学与技术一等奖、2021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等,曾获2014年瑞士日内瓦大学国际保罗布莱尼曼基金奖 (Paul Brönnimann Foundation)、分别获2022和2012年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2022年、2018年、2013年分别获青岛市标准化资助奖励等。
孙娅楠,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环节动物多毛类的系统分类、生物地理学和适应性进化研究。聚焦生物多样性及演化、深海极端环境下生命的适应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包括:系统阐述了深海极端环境下管栖蠕虫共生体的适应性进化机制;明晰了钙管蠕虫系统演化关系,揭示了全球范围盘管虫的起源和扩散途径;结合形态和分子标记系统修订了盘管虫属,厘清了大量分类学上的混乱。先后在主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累计SCI影响因子>100,总引1100余次。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14篇,包括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等系统进化学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单行本专著一部,合著专著一部。担任iMeta青年编辑,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审稿编辑。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项。2023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2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詹子锋,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系统分类学,主要从事纤毛虫与深海珊瑚的系统分类、多样性与动物地理学研究。先后开展了中国海寄生纤毛虫的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建立了1个新亚纲,筛选出适合纤毛虫分子分类的DNA条形码1个。近年来,重点开展了深海珊瑚的多样性、连通性与系统演化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为20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目前为SCI刊物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的特邀审稿人。
吴旭文,理学博士,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海和邻近海域多毛环节动物的形态分类、系统发育和动物地理学研究。针对矶沙蚕科、欧努菲虫科、不倒翁虫科、多鳞虫科、臭海蛹科等多个常见类群开展了系统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新物种20个、新纪录种9个,澄清了若干分类疑难。发表SCI学术论文20余篇,中文期刊论文4篇,参编专著4部。作为主编之一编撰《<海错图>通考》,立足现代生物分类体系对《清宫海错图》全四册的300余物种进行了注解和考证。任世界海洋生物登陆(WoRMS)中国节点(ChaRMS)的编辑、第二届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专家。
李阳,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系统分类学,主要从事刺胞动物分类、多样性与动物地理学研究。自2009年起致力于珊瑚亚门系统分类学与动物地理学研究。首先对中国海海葵目物种组成与区系特点进行修订研究,描述报道了新物种、新纪录种,澄清了前人的一些错误报道,首次提出并论证报道了中国海海葵目物种多样性“南海最高,黄渤海次之,东海最低”的特殊分布格局与驱动因素。自2014年起重点开展了西太平洋深海珊瑚亚门系统分类学研究,建立深水海葵、石珊瑚、棘软珊瑚、紫柳珊瑚、花羽软珊瑚、拟柳珊瑚、红珊瑚、海鳃等类群的2新属、16新种,并提出深海“邻近海山间的生物种群连通性较低,但多数物种在大尺度地理范围内分布较广”的分布特点。目前已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参加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
史本泽,博士,副研究员。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2020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线虫系统分类与小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涉及潮间带、浅海陆架、深海平原、海槽、海山和海沟等多种生境的海洋线虫多样性和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目前已发表海洋线虫1新属、14新种以及2新组合,发表论文13篇,参编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及地方合作课题等研究项目11项。目前担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底栖生物学分会副秘书长。
陈旭淼,理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纤毛虫原生动物物种多样性、个体与系统发育及生态学研究。主要从事纤毛虫原生动物分类学、个体与系统发育研究,开展大量工作,主持并参与多项科研项目。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36篇,其中31篇被SCI收录,5篇被CSCD收录;26篇首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发表于本领域主流刊物上。据Web of Science形成的引文报告:被引频次合计475,去除自引为416,h-index为16。
李宇航,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硅藻系统分类学,主要从事舟形藻目硅藻的分类、多样性与系统演化研究。基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学方法,重建了舟形藻目多个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并进行了分类系统的修订。近年来已发表17个硅藻新物种,3个新组合,SCI收录论文3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生物分类学科学家岗位项目等7项课题。
孟昭翠,理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底栖纤毛虫多样性及微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研究,已发表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一三五”专项等项目,并作为骨干力量参加国家“973”课题、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项目。其中以第3完成人身份获得2012年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目前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OBIS China的数据管理员。
徐雨,男,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博士后。从事刺胞动物门珊瑚虫纲硬软珊瑚目下深海钙轴柳珊瑚的系统分类学与动物地理学研究。已发表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英文专著1部,SCI论文6篇,参编专著2部。报道了深海金柳珊瑚2新属16个新物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岛市博士后资助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