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内成员

研究团队固定工作人员包研究员1,副研究员7,助理研究员1名,成员简介如下:

会莲,海洋生物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海洋浮游动物生态学、海洋苔藓动物分类学、底栖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和污损生物生态学。19961999年对中国沿岸水域海水养殖贝类污损苔虫分类学和生态学进行了研究;19992004年主要从事海洋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侧重磷虾的生殖生态和种群生活史研究;2004年底重新开始苔藓动物分类学、底栖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和污损生物生态学研究。参加多个航次的底栖和浮游动物调查采样及现场培养实验工作,并于1999.11-2000.04参加了第十六次南极考察。作为主持人,曾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曾主持过多个国家级和院所级项目;作为研究骨干曾参加过多项国家级项目和课题。在苔藓动物领域建立了1新科,2新属和17新种。发表的“中国沿岸水域养殖贝类及其养殖笼网污损苔虫7新种”获青岛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在浮游动物生态领域基本上搞清了太平洋磷虾在南黄海的生活史、幼体发育和分布状况。发表论文40多篇,专著3部。

蒋维,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学,主要从事海洋蟹类多样性、系统分类与进化、动物地理学研究。以形态分类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针对近海及深海极端环境(海山、热液冷泉等)的蟹类重点类群开展系统研究,厘清其物种与地理分布,修订分类系统并探索蟹类起源与演化问题。已发表蟹类4个新种,13个中国海域新记录种,参与发表等足类2个新种;已发表论文16,参与出版专著4部。更新中国海域蟹类名录,目前已收录1200余种;担任国际Crustaceana专刊客座编辑。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科技先导专项、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中科院大科学装置高端用户项目等多个课题。

惠敏毕业于德国不来梅大学,海洋生物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动物分子生物学与系统演化,主要从事海洋甲壳动物与贝类的环境适应机制、遗传学与进化研究。以深海化能极端环境中的优势大型甲壳动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角阿尔文虾的多组学与进化分析,揭示了其适应不同热液、冷泉环境的分子基础,同时还开展了柯氏潜铠虾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构建了重要经济物种-中华绒螯蟹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并进行数量性状定位,结合组学分析提出了中华绒螯蟹ZW性别决定的新观点;对濒危物种-三种砗磲进行了大尺度的种群遗传学研究,为更好的进行保护提供了遗传学信息,并进一步揭示了印度马来海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我国主要经济贝类育种,包括对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重要数量经济性状定位。已发表SCI科研论文4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等在内的多个项目。

程娇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学,主要从事海洋甲壳动物分类与系统进化研究。在种上水平选取了物种多样性丰富及分类系统长期存在争议的类群,利用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基于多基因数据系统解析其系统发育关系,确定存在争议阶元的分类地位,结合形态特征完善、修订现有的分类系统,探讨其系统演化历史;在种下水平主要是利用系统地理学及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开展我国重要海洋甲壳经济物种的群体遗传结构、隐存多样性和本地适应性研究,阐释其生物地理格局的形成原因和物种演化机制;聚焦深海前沿,开展了深海化能极端环境下甲壳动物的连通性和适应性研究。已发表论文20余篇,已主持或者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中科院大科学装置高端用户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中国动物志编研、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等。

肖宁,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系统分类学,主要从事棘皮动物分类、多样性及动物地理学研究。先后开展了黄海棘皮动物多样性与分布格局、中国近海海星纲分类学、中国近海海参分子系统发育与骨片演化等相关研究。近年来重点关注深海典型生境(包括海山、热液和深海平原等)中棘皮动物的多样性及分布模式,并对多个深海棘皮动物类群(平足目海参、柔海胆目、角海星科等)开展了一系列分类学、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已发现并描述深海棘皮动物4个新种,10个新记录种。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撰写著作6部。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能力建设项目等在内的多个课题。

任晓亮,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线虫及海洋非模式动物的遗传与发育调控。以模式生物秀丽线虫为研究对象,阐释了近源杂交种DNA交换重组的抑制现象及产生原因;解析了造成线虫种间杂交不相容现象的基因位点;揭示了造成线虫杂交后代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以近海潮间带海洋线虫为研究对象,参与完成了海洋线虫基因组的组装与分析工作,主持完成了海洋线虫的全长转录组、RNA甲基化的测序与分析工作,描述了海洋线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表达谱。同时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开展了Hox基因对秀丽线虫和海洋线虫神经细胞分化命运的调控机制研究。已发表SCI科研论文近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收录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Genome Research》、《PLOS Genetics》等国际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课题。

孙邵娥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分子系统学,主要从事海洋甲壳动物系统发育研究。以热液代表性物种阿尔文虾为研究对象,阐述其系统发育关系,明确了热液特有物种是由非热液环境迁徙而来,并非热液口古老物种的遗存。发现阿尔文虾起源于34.60-61.39 Mya之间,以西太平洋弧后盆地为起源中心,并明晰了不同地质时期历史气候变化、海洋地理格局等重要地质事件对阿尔文虾分布的影响,并阐释了其演化路径。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阐释了阿尔文虾适应热液环境的遗传基础。已发表SCI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并参与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科学”号高端用户项目等多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