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内成员

研究团队固定工作人员包括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1名,博士后4名成员简介如下:

惠敏,毕业于德国不来梅大学,理学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学,主要从事海洋重要底栖动物的环境适应机制、遗传学与进化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资源基础调查专项课题、ANSO可持续发展研究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研究任务1 0余项。近年来,从近海到深海:结合多维度组学方法揭示了代表性深海化能动物极端环境适应机制及特殊生命现象的内在机理;从遗传变异及表达模式层面揭示了深海化能动物的微进化机制、适应不同生态位种间分化的遗传基础及其与共生微生物的关系;系统阐释了近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中三种濒危砗磲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并基于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了气候变化下砗磲未来的分布变化。在进化生物学与深海研究领域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3项,并获得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

张德超,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微生物资源与适应机制,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的分类及其适应机制。保藏微生物菌株近3万株,已公开发表和描述66个细菌的新种并建立了10个新属。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首次揭示微小杆菌属的多样性及其全球分布的基因基础,以及该属进化适应性的策略,并解释了该属不同类群适应环境的差异决定因素。通过对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区域锰结核沉积物样品进行深度宏基因组和功能基因解析,首次提出了这些不同微生物在金属、碳、氮和硫循环中的作用证据,该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23年重大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SCI 科研论文6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子课题、青岛国家实验室课题 “十四五”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多个项目。以本人为第一发明人申请菌种发明专利4项(其中3项正式授权,转化2项)。作为主讲教师之一,讲授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课程,分别荣获中国科学院大学院级(2023年)和校级(2024年)“研究生优秀课程”。

程娇,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海洋甲壳动物多样性与进化。聚焦海洋甲壳动物,综合形态与分子多层次数据,从近海到深海,利用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方法系统剖析海洋甲壳动物关键类群的进化历程、演化模式与环境适应机制;已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高端用户项目等;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4/6)。

孙邵娥,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分子系统学,主要从事海洋甲壳动物系统发育研究。以热液代表性物种阿尔文虾为研究对象,阐述其系统发育关系,明确了热液特有物种是由非热液环境迁徙而来,并非热液口古老物种的遗存。发现阿尔文虾起源于34.60-61.39 Mya之间,以西太平洋弧后盆地为起源中心,并明晰了不同地质时期历史气候变化、海洋地理格局等重要地质事件对阿尔文虾分布的影响,并阐释了其演化路径。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阐释了阿尔文虾适应热液环境的遗传基础。已发表SCI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并参与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科学”号高端用户项目等多项课题。

王艳荣,理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系统分类学,主要从事海洋甲壳动物分类及多样性研究。系统开展了中国海鼓虾科系统分类学研究,初步厘清中国海鼓虾科物种组成。近年来重点关注深海特殊生境(包括海山、热液和冷泉)甲壳动物类群物种多样性研究,并对多个深海端足及真虾类群开展传统分类学及分子系统学研究。使用传统分类学及整合分类学手段已发现并描述5新属33新种,解析了掠钩虾总科、美钩虾科、板钩虾科等类群的科内系统发育关系。已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参与出版英文和中文专著各1部,并参与编撰中国动物志鼓虾总科卷;主持科研项目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生物分类科学家岗位项目;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3/6)。

袁梓铭,理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系统分类学,主要从事短尾类(蟹类)分类、系统发育及演化研究。对中国海扇蟹科、胸孔亚派等重要类群开展系统分类学研究,发表蟹类1新属6新种1新组合8新记录种;结合形态与分子证据,对大权蟹属、仿权位蟹属等争议类群进行修订,更新多个类群的形态界定依据。发表和接收研究论文9篇。

张政,毕业于山东大学,海洋生物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海洋分子生态学,主要从事基于环境DNA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近年来,在环境DNA方法优化、应用方面先后开展了中国近海和典型珊瑚礁生态系统关键生物类群多样性分布格局等相关研究。通过研究沿海地区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和共现模式,发现区域人类活动在塑造大陆尺度纬度多样性格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融合形态学鉴定和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解析了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因素。已发表SCI科研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

王爱阳,海洋生物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深海化能极端环境甲壳动物的适应性进化。以热液与冷泉系统中阿尔文虾科物种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两种阿尔文虾在同一热液区适应不同生态位的分子基础,解析了其鳃部共生菌群组成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了印度洋盲虾的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工作。构建了深海寄生等足类——侧隐鳃虱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系统揭示其基因组的适应性进化特征;解析了雄性侧隐鳃虱性别决定的基因调控网络,阐明其性别二态性的分子基础;同时,发现鳃虱寄生显著抑制宿主柯氏潜铠虾的关键生理过程,对宿主造成显著影响。研究成果为深海极端环境甲壳动物的适应性进化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已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

张力文,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理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主要从事甲壳动物环境适应性及发育机制研究。博士期间以口虾蛄作为研究对象,从环境与生物互作的视角,深入探究了口虾蛄的温度适应性分化机制。一方面,解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历史气候变化及空间温度异质性对口虾蛄适应性遗传分化格局的作用;同时探究了温度异质性对口虾蛄适应性表达水平分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从遗传变异和表达可塑性角度共同揭示了不同生境下口虾蛄发生温度适应性分化的遗传基础和内在机制。此外,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下口虾蛄的脆弱性与响应策略。目前,正基于Hox基因探究口虾蛄躯体模式建立的分子机制。通过解析Hox基因介导的甲壳动物躯体构建的分子模式,构建口虾蛄早期发育基因调控网络,并进一步解析关键因子的调控作用,为口虾蛄早期发育的调控机制及人工繁育技术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相关内容已发表SCI科研论文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收录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国际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