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带头人

hbr

 

  侯保荣,男,1942年1月出生。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合作研究。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名誉理事长,山东省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第十一届省人大代表。

  主要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的研究,在长期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机理和控制技术研究基础上,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浪花飞溅区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突破了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的技术瓶颈。该成果已在中石化胜利油田采油平台、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湛江港、大丰港等进行了工程应用,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

  研发了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配套防护体系,开发了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和涂层性能评价技术,系统开展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状态检测工作,在现场检测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性的采取防护修复及补强措施,实现现场检测结果与涂层防护修复措施的配套研究,为准确合理的采取防护修复措施的提供强大的技术和理论支持。该项成果已经在日照港煤码头、日照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潍坊白浪河防潮闸等工程上得到应用,取得良好防护效果。

  此外,还在海洋工程阴极保护监检测技术、杂散电流监测与防治技术、新型复合牺牲阳极技术、海洋生物腐蚀与防污技术等方面拥有多项专利成果。

  多年来,主持承担的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海洋局、基金委、科学院、工程院和地方、企业及国际合作等项目达百余项。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2007年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洋工程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及应用”项目,并获得“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滚动支持“不同海洋重大海洋工程结构安全与腐蚀控制技术及其示范”。主持承担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2017年项目发布了调查项目的总报告—《中国腐蚀成本The Cost of Corrosion in China》专著,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全行业年度腐蚀总成本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34%,超过2.1万亿人民币。该调查结果引起了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及企业的重视,并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必将推动我国在重大基础设施腐蚀防护安全技术领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出版了《海洋腐食環境と防食の科学》、《海洋腐蚀与防护》、《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海洋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海洋钢筋混凝土腐蚀修复与补强技术》、《中国腐蚀成本》、《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等14本专著。其中,日文专著《海洋腐食環境と防食の科学》被日本专家评价为“奠定了腐蚀环境研究的基础,可以作为教科书使用”。主编了《腐蚀研究与防护技术》等9本论文集。迄今已发表论文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起草4项国家标准均已颁布实施,填补了国内空白。

  迄今,侯保荣院士共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工程成就奖、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青岛市科技局奖等十余项奖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钢铁设施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及其防腐蚀技术》是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领域的唯一国家级奖项。获得全球最大的腐蚀国际组织——NACE(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颁发的科技成就奖。该奖项旨在表彰腐蚀工程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是NACE份量最重的三大奖项之一。

  1997年被中国科协评选为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年他被评为“青岛市科技拔尖人才”。2002年8月,获“青岛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2003年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和“山东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曾担任山东省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第十一届国家人大代表。担任2届山东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并担任青岛市产、学、研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海洋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还担任《海洋科学集刊》副主编。 

  

 

   张盾,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主任。

  “亚太腐蚀控制联盟”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海洋腐蚀与生物污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电化学”和“水环境腐蚀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腐蚀与防护技术的研究,围绕海水的微生物腐蚀与控制问题开展了海水中典型腐蚀微生物与腐蚀过程电化学反应作用机理的研究,研发了一系列基于腐蚀微生物的抗体、代谢过程和遗传片段的生物传感器,开发了具有防腐抗污性能的仿生超疏水和超滑材料、绿色光催化杀菌剂和分子容器防污缓蚀剂。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海洋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出版专著《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溶解氧还原反应》、《硫酸盐还原菌快速检测技术的设计与研究》、《仿生材料开发及其在海洋生物污损腐蚀防护中的应用》和《层状无机功能材料在海洋防腐防污领域的应用》4部,发表论文400余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获海洋科学技术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等十余项奖励。

  E-mail: zhangdun@qdio.ac.cn  联系电话:0532-82898960

  

 

  黄彦良,男,1966年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洋腐蚀与防护。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编委、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

  19957月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至今。期间多次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澳大利亚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留学和从事合作研究,从事塑性变形对铁的氢渗透的影响、腐蚀疲劳过程中氢渗透行为研究和超级可焊马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应力腐蚀开裂机理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海水直流冷却系统换热器管应力腐蚀防护技术的研究”、国家863项目“海洋环境腐蚀能力监测系统”、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海洋环境中钢结构的腐蚀机理和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奥氏体不锈钢海洋大气环境下的应力腐蚀开裂机理研究”、“动载条件下海洋结构用钢在海泥中氢渗透行为的研究”、“结构材料在海底泥土区腐蚀破坏机制的研究”、中澳科技合作特别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科研课题。现已发表论文100多篇,多篇被SCIEICSCD收录并引用。2010年获山东省十大杰出工程师提名奖。2009年获第六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记二等功。2008年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获英国腐蚀研究所颁发的2006年度T. P. Hoar奖,为国内同行首次获得此类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国际奖项。

E-mail:  hyl@qdio.ac.cn  0532-82896639

  

段继周照片2011

 

  段继周,男,1972年5月生,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博士后,2003年11月和2009年8月起分别在东京工业大学和香港大学从事为期6个月的访问学者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目前,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腐蚀与生物污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

  近年来,主持国家基金3项,中科院重要创新方向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3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973等项目多项。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1项,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项目课题1项,中日国际合作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1项。培养硕士生9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协助指导博士生5名,接受中国科学院外籍访问博士生1名,硕士生1名,外籍青年科学家1名,发展中国家科学家1名。已发表各类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20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发明专利2项,参与编写专著1本;多次参加本领域国际、地区和国内学术会议,其中3次发表大会特邀或大会主题报告,十余次发表口头报告。

  目前是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腐蚀与污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2011-),全国涂料与颜料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委员(2011-)。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钢铁设施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及其防腐蚀技术)(排名第十);“海洋环境中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的作用规律研究”获2011年度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海洋环境中硫酸盐还原细菌的厌氧腐蚀作用机理” 获2012年度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联系方式: duanjz@ qdio.ac.cn ; 0532-8289885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