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实验室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是我国最早的海洋地质科学研究集体。20065月,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过程与古环境开放实验室”晋升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筹)”;200812月,经评估,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海洋研究所)正式进入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序列。重点实验室把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探索与国家安全与权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有机的协调和统一,着眼于国家需求,为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重大基础性、关键性科学问题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一、实验室定位    

立足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瞄准西太平洋作为地球系统窗口所拥有的科学价值及地域优势,聚焦西太平洋地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这一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进行多学科、跨尺度综合研究,服务全球及西太平洋的气候、环境、灾害、资源及国家安全等重大需求,构建和培养优秀海洋地质科学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建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研究平台,为实现“海洋强国”国家战略提供科学支撑。    

二、实验室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针对上述定位,实验室布局了三个研究方向,即海底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全球变化的海洋记录与沉积过程、深海极端环境的地质过程与探测技术。方向一、方向二和方向三分别从西太平洋深部构造到表层地质过程,由里及表,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共同攻关“西太平洋地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这一基本科学问题。

研究方向一、海底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

l海底构造与岩石圈动力学

2大洋岩石圈演化与地幔动力学

研究方向二、全球变化的海洋记录与沉积过程

l西太平洋环流演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2亚洲大陆边缘沉积物源汇过程及构造-气候联系

研究方向三、深海极端环境的地质过程与探测技术

l深海热液/冷泉系统的形成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

2深海原位探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三、实验室人员信息

       2024年度实验室固定人员59人,其中,研究员16人(包括国家“WR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 “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副研究员23人,助理研究员4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10人,实验师2人。实验室主任为董冬冬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翦知泯院士。根据实验室研究方向的不同,现分为7个研究组,分别为海底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组,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研究组,海洋沉积与古气候研究组,海底地热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组,      

四、实验室能力建设    

       实验室拥有系统的海上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的仪器设备及丰富经验的海上作业人员;拥有室内实验所必须的大型仪器设备;拥有矿物分离、鉴定实验室、微体古生物分离、鉴定实验室、地球化学分析实验室、地质微生物实验室、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数据处理与制图室等。

       50年来,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973、“863”、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基金、科学院创新方向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实验室继续以“开放、流动、合作、竞争”政策为指导,立足知识创新、面向国际前沿、服务国家需求,与时俱进,加快发展,为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