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

 202531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题为《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4)的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达到新高度,部分后果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内不可逆转。报告记录了温室气体浓度、温度、海洋热含量等指标变化,并强调了极端天气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冲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气候指标      

1)温室气体浓度。2023年,大气中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达到过去80万年来最高水平,且在2024年继续上升。其中,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在2023年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新高,约为420.0±0.1 ppm(百万分之一),比2022年高2.3 ppm,是工业化前(1750年)的151%

2)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2024年,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温度高出1.55±0.13 ℃,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显著高于2023年数值。就全球平均温度而言,过去10年(20152024年)中的每一年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十年中的一年。

3)海洋热含量。2024年,海洋热含量达到自1958年以来观测记录中的最高水平,超过2023年创下的记录高值。过去8年(20172024年)中每一年的海洋热含量数值均刷新记录。20052024年,海洋变暖的速度是19602005年变暖速度的2倍多。

4)全球平均海平面。2024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记录(1993202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152024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是有卫星记录首个10年(19932002年)海平面上升速度的2倍多。

5)海洋酸化。19852024年,全球平均海洋表面pH值持续下降,表明海洋表层一直在不断酸化。从地区来看,海洋酸化程度并非均匀增加。在印度洋、南大洋、东赤道太平洋、北热带太平洋及大西洋等区域观测到了海洋表面pH值的剧烈下降,酸化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些区域占全球采样海洋面积的47%

6)冰川物质平衡。2021/2022年—2023/2024年的冰川质量损失是有记录以来出现冰川物质负平衡值最高的3年。自1950年以来,在冰川物质负平衡值最大的十年中,有7个发生在2016年之后。挪威、瑞典、斯瓦尔巴群岛  和热带安第斯山脉地区的冰川物质负平衡尤为显著。

7)海冰范围。2024年,北极最小海冰范围是有记录(19792024年)以来的第七低值。卫星记录中北极海冰范围最小的18个年份均出现在过去18年(20072024年)里。而南极海冰范围的年度最小值和最大值均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二低值。  

 2气候驱动因素与模式

1)气候驱动因素

厄尔尼诺现象。2020年末—2023年初连续3年出现拉尼娜现象。2023/2024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强烈。厄尔尼诺状态在2023年中形成,2023年末达到强烈程度,并在2024年第二季度消散。

全球温度与降水模式。2024年,大多数陆地及部分海洋区域温度高于历史均值,热带与非热带多地刷新高温记录。南非大部分地区、南美洲部分地区干旱加剧,非洲东部、欧洲及亚洲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偏多。

22023/2024年温度异常驱动因素

人类引起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气候变化最大的驱动力。除此之外,短期辐射变化、气溶胶  排放减少、部分火山活动等也通过影响温度、区域降温效应、平流层  能量平衡等驱动气候异常变化。上述因素贡献量化研究仍在进行,需多学科协同解析。  

 3社会经济影响

1)社会经济影响

2024年,极端天气事件导致新增流离失所的人数达到自2008年以来最高记录。新的、后续的以及长期的流离失所问题对脆弱人群和受冲突影响地区的人群造成了更深远的影响。极端天气不仅摧毁了住宅、基础设施、森林、农田和生物多样性,还削弱了人们的抵御能力,并给流动人口和已流离失所的人群带来重大风险。至2024年中,冲突加剧、干旱和国内粮食价格高涨等各种因素的叠加效应,导致全球18个国家的粮食危机不断加剧。在2024年,有8个国家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比2023年至少增加100万人。

2)主要灾害事件

①热带气旋。2024年,许多影响严重的灾害事件源于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活动增加,给受影响地区带来了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如飓风“海伦妮”(Helene)和热带气旋“奇多”(Chido)。

②干旱与野火。干旱和野火事件的增加,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还加剧了粮食危机。2024年,北南美洲和南部非洲等地区遭遇严重干旱,智利、加拿大、美国西部等地野火肆虐。

热浪与暴雨。2024年,多地发生显著热浪,持续时间长且破纪录。暴雨事件也频繁发生,导致洪水等灾害。热浪和暴雨事件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造成社会经济链条中断。    

 原文题目: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4

信息来源:https://wmo.int/sites/default/files/2025-03/WMO-1368-2024_en.pdf

摘自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气候变化科学动态监测快报》,刘莉娜 编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