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涌铨,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副研究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研究骨干,UNESCO“科学十年”计划首批项目“有害赤潮治理大科学计划”执行主席;兼任国际有害藻华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Harmful Algae)会员,UNESCO太平洋两岸赤潮工作组委员,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期刊编委,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观测分会理事、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分会理事。
一、研究领域
近海富营养化与赤潮预警防控
二、招生专业及方向
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安全方向
环境科学,海洋环境化学
环境工程,海洋环境工程
三、研究室及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邮箱:yqyuan@qdio.ac.cn 电话:0532-82898587
四、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课题“典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技术系统集成与示范”(2021.12-2025.12),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棉兰老涡影响海域DCM层营养盐补充途径及关键控制过程”(2016.01-2018.12),主持。
3、国家基金委黄渤海开放共享航次海水化学(2019年至今),主持。
4、国家海洋局“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西太平洋中南部水体春季综合调查航次海洋化学(2017.01-2019.12),主持。
5、中国科学院海洋战略先导专项研究专题“人类活动与自然驱动双重压力下的近海化学环境变化机制与趋势分析”(2013.07-2018.06),主持。
6、青岛市环保局“胶州湾生态系统健康和安全评价体系构建”项目(2023.05-2024.12),主持。
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近海致灾赤潮形成机理、监测预测与评估防治技术”(2017.07-2021.06),项目秘书。
五、研究成果及奖励
长期从事近海富营养化与赤潮预警防控相关研究,主要成果包括:
(1)共同提出了结合碘化物等化学保守参数的多参数水团辨析方法,定量估算了典型水团输运过程带来的营养盐通量,科学评估了不同来源水团输送营养盐对典型海域赤潮发生的影响,为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外海输送双重作用下典型海域的赤潮发生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2024年获海洋工程科技一等奖(排名6)。
(2)构建了基于GIS的赤潮风险评估模型,并应用于青岛近岸海域,为典型海域有害赤潮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入选“The Most Outstanding Papers of CJOL/JOL”,在2018年度Ocean Science Meeting上作为JOL期刊高下载论文被重点推介。
发表文章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编制国际研究报告3部、提交联合国环保署CEARAC中心。成果作为典型案例列入我国提交第74届联合国大会正式文件,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在方法模型、数据产品和决策支持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六、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https://orcid.org/0000-0002-1337-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