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
李新正,南开大学理学博士;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1991年6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无脊椎动物分类系统学、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底栖生态学、甲壳动物学研究和海洋环境检测;1996年任研究员,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8年任二级研究员;1994年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学术兼职有全球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oML)科学委员会委员,CoML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执行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底栖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山东动物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市动物学会理事长;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理事,农业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志”编委;《海洋学报》《动物分类学报》《生物多样性》《海洋科学集刊》《海洋科学》《海洋学研究》等期刊编委,《甲壳动物学论文集》编委会副主任等。
一、研究领域
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底栖生态学、无脊椎动物分类系统学、甲壳动物学,海洋环境调查与评价
二、招生专业及方向
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资源与环境(海洋环境工程)
三、联系方式
研究室: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
山东省青岛市南海路7号, 邮编 266071
电话和传真: 0532-82898771
电子邮箱:lixzh@qdio.ac.cn
四、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近年来主持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专题、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子课题等多项研究任务。
五、研究成果及奖励
系统报道了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北部、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真虾类以及其它甲壳类、贝类、多毛类等多个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种类、分布及其生物多样性特点,发表多个新分类单元和中国及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新纪录种,报道、比较了中国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长臂虾类的动物地理学特点;系统研究近年来胶州湾底栖生物生态学特征,先后报道了南沙群岛海域的礁栖动物种类及其生态学特点;系统比较研究了黄海、东海、长江口海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底栖生物的演变及生态学特点;分析了黄海海域底栖生物的变化原因;首次报道黑潮入侵对东海近岸底栖生物群落的冲击;首次报道胶州湾、黄海、东海多个海区的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特征,揭示海洋底栖生物在人类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荣获海洋科技奖一等奖等。
六、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发表专著4部、译著1部、科普著作1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百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