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南亚、东南亚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数据库建设”项目有关巴基斯坦红树林生物多样性和抗污染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课题进展顺利。项目执行期间,结合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
3月16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召开2023年度工作会议,所领导班子成员、研究所职工及研究生代表近200人参加会议,会议设置视频分会场,会期一天。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郭秀银主持。
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和增碳潜力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于自然的重要解决方案。同时,滨海湿地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升高、降水变异、大气氮沉降等环境变化决定着滨海湿地的蓝碳...
今年9月以来,多个台风接连生成,其中第11号“轩岚诺”和第12号“梅花”对我国影响巨大。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各观测系统发挥对极端天气有效实时观测的优势,实时记录了这台风过境时的观测数据。获取了台风路径附近海域宝贵的第一手实时...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晓雪团队首次利用造礁石珊瑚的无创侵染模型,解析了珊瑚病原菌—溶珊瑚弧菌(Vibrio coralliilyticus) 突破珊瑚共生菌群屏障,引发石珊瑚组织脱落病的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董俊德副站长研究团队在红树林修复过程中的碳、氮、硫等重要生源要素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固氮微生物的耦合机制研究上取得进展,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Applied Soil Ecology(《应用土壤生态学》)和E...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团队在海龙目鱼类资源与分类领域取得研究新进展,基于近岸海龙目鱼类资源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在我国南海和东海近岸海域发现了2个海蛾鱼新种,分别命名为南海海蛾鱼(Spinipegasus nanhaiensis sp....
近日,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在疫情形势稍有好转的窗口期紧急开展了浮标观测网的应急维护工作,完成了东海站三锚平台的剖面系统应急维护和21号浮标被撞的应急安全检修工作,东海站06号浮标的例行维护工作,以及黄海站09号的应急维护和18...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132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