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始建于1950年,馆藏各类海洋生物标本80余万号,其中含模式标本1800余种2100余号,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生物标本馆,海洋生物标本收藏量居亚洲之首,最早采集的标本可追溯至1889年。该馆是一座集科学研究、标本保藏、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现代化多功能标本馆。  

标本馆总建筑面积为4180平方米,设有模式标本库、蜡叶标本库、海藻液浸标本库、无脊椎动物标本库、脊椎动物标本库、极地生物标本库、深海大洋生物标本库和超低温标本库等。馆藏标本采集范围包括整个中国海域以及南、北极在内的57个国家和地区,收藏主体是我国开展大型海洋生物调查所采获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标本,涵盖沿岸、潮间带、浅海至数千米深海等各种不同生境。丰富的馆藏反映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蕴藏量大、生物多样性高的特点。

2014年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建立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深海生物标本库。先后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雅浦、麦哲伦海区以及南海珍贝海山区、南海冷泉区以及冲绳海槽热液区等采集了7000余号超过600种大型深海生物标本,发表110个深海生物新物种。

标本馆通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对馆藏标本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并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标本数据共享服务,每年接待国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到馆进行研究或学术交流。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基地,标本馆每年接待国内外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生等5000余人次。此外,标本馆还积极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带领观众走进海洋生物的世界,认识、了解海洋生物,受众达200万人次以上,在传播海洋科学知识、助力全民海洋科学素养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

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特色学科,70年来,涌现出了曾呈奎、刘瑞玉、郑守仪院士等一大批国际顶尖海洋生物分类学专家,是中国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的中心和策源地。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融合发展,汇聚了一支研究力量雄厚、分类门类齐整的研究团队,涉及从海洋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到无脊椎动物的多孔动物、刺胞动物、线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苔藓动物、棘皮动物等各主要门类,到脊椎动物鱼类等几乎所有重要的海洋生物类群,重点开展中国海及相邻海域生物区系分类学、系统演化、生物地理学、海洋生物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持续系统清理海洋生物分类学问题,探索海洋生物起源、演化、扩散与适应机制等;深入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努力摸清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等。

未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将进一步扩大海洋生物标本获取途径,提升标本资源的保藏、管理和科研水平,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样品,丰富馆藏量,进行资源开放共享,借助人才、专业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标本资源在科研和科普等方面的作用,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助力民众科学素养提升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