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圆满完成基金委西太共享航次考察任务返回青岛

“科学”号驶入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园区码头

515日,“科学”号科考船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项目第二航段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到码头迎接,亲切慰问科考船队员,祝贺航次取得圆满成功。

王凡所长向科考船队员表达问候,祝贺航次取得圆满成功

本航次于2021315日从青岛出发,历时62天,总航程11181海里,是“科学”号首航以来中途不停靠港口的情况下历时最久的一个航次。航次搭载了来自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河海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科院南海所、中科院声学所、中科院沈自所等9家单位共计76名科考船队员,搭载的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涵盖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和海洋地质等多个学科领域。本航段由中科院海洋所马强担任首席科学家,张祥光担任科考队长,陈修峰担任船长。

王凡表示,西太平洋具有全球最大的暖水体-暖池、复杂的三维环流结构、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大规模的板块俯冲和完整的沟--盆火山体系等,是开展地球系统科学和相关资源环境研究的理想区域。航次的顺利实施为认识西太平洋主流系与暖池多尺度变异及其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等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支撑。

本航次调查海域包括西太平洋暖池区、暖池冷舌交汇区以及关键深水通道,航次完成了50余个站位200余项作业内容,包括温盐深多参数剖面和采水作业、深海多联网作业、垂直拖网作业、箱式采泥作业、垂直微结构剖面仪作业、全水深痕量采水作业、水下颗粒物和浮游动物图像采集等。航次还开展了走航采水和走航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测量等。

航次在暖池冷舌交汇区湍流连续观测将有效提高对赤道太平洋温跃层混合机理的认识,并为数值模式混合系数的改进提供重要依据。4000米深海生物多联网作业为认识海洋微体古生物的垂向分布,尤其是识别中深层水体中的生物种类及其与不同深度水团或流系的响应关系提供支撑。溶解态铅稳定同位素的采样分析将有助于阐明不同海域溶解态铅的来源及其制约因素。深海沉积物样品的获取为重建古海洋环境及长期气候变化提供保障等。

科学家正在进行全水深温盐深多参数剖面测量和痕量元素采水作业

科考队员在船载实验室对获取的海水样品进行初步处理

2020年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分为两个航段执行,第一航段调查区域主要为西太平洋西部海域,本航段为西太平洋东部海域。本航次是自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共享航次计划以来,第11个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近年来西太平洋航次调查区域逐步向东拓展,调查从以上层海洋为主拓展至全水深全覆盖,调查学科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和综合。系列航次打造了西太平洋“中国断面”,为研究西太平洋的国家自然科学各类基金项目提供船时和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实现了大洋调查资料的积累和共享,培养锻炼了我国青年科研骨干,成为我国大量国际性西太平洋研究成果的重要支撑力量,有力推动了国际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计划(NPOCE)。

中科院海洋所总工程师刁新源、党委委员李雷溪、综合处和科考船运管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相关课题组人员等也到码头接船。

 

供稿:汪嘉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