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起源于1950年建立的海洋环境组,前身为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开放研究实验室,由物理海洋学研究室(1957-2000)和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实验室(1989-2000)合并而成,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学的学科实验室。

本实验室在海洋环流、海气相互作用、陆海相互作用等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外领先或先进的地位。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太平洋和我国近海环流的大多数重大科学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皆是由本实验室发起的,其中以南海暖流、东海冷涡、浙江沿岸上升流、棉兰老潜流等重要科学发现和黄海冷水团环流理论、长江冲淡水转向理论、潮汐准调和分析理论等代表性原创成果,起到了重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推动了我国物理海洋学的发展。涌现和培养了以毛汉礼、胡敦欣、袁业立、方国洪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科学家以及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进入新时代,实验室继续发挥已有的基础和传统特色,特别是在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变异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等领域取得了新的系统性和原创性的成果。近年来牵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重大、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为我国物理海洋学的发展做出了诸多开创性和引领性的贡献。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9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29人,实验室主任汪嘉宁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前沿,围绕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一三五”重大突破目标,本实验室重点开展海洋环流动力学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海洋波动与混合、海洋系统模拟、遥感探测和大数据挖掘等研究,力争取得突破性的学术成果,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环流与波动研究中心之一而努力。